【如何帶出門徒(一)】

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  謝宏忠院長

一個完整的門徒訓練包含了受洗→受教→受膏→受差四個動作,缺一不可,不能只做半套。我們不只要使人成為主的門徒(make disciple),也要使主的門徒成為能帶出門徒的人(disciple maker),才能進入生生不息的循環,使教會既能向下扎根,又能向左向右開展。

保羅帶提摩太,是帶出門徒的典範。我們要從提摩太後書二章1~10節,學習保羅如何帶出門徒。

一、建立生命相屬的關係

1.為父為母的心

門訓關係的基礎不是事工的推動,而是生命的相屬。保羅對提摩太說:「我兒啊!」(v.1),表示他與提摩太有屬靈父母的關係。保羅說:「我小子啊,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的心裡。」(加四19)保羅第一次生產之苦是帶人信主,第二次生產之苦是帶出門徒。教會的問題是,願意承擔第二次生產之苦,付代價栽培門徒的人不多。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四章15節所說:「你們學基督的,師傅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因我在基督耶穌裡用福音生了你們。」

2.花時間在一起

建立生命相屬的關係需要花時間在一起,因為關係的培養需要時間。約翰福音一章38~39節記載,門徒想要跟隨耶穌,耶穌轉身問他們:「你們要什麼?」他們說:「拉比,你在哪裡住?」耶穌說:「你們來看。」門徒當天就和耶穌住在一起。耶穌帶出門徒的秘訣,是叫他們與自己同住。在現代忙碌的生活中,要這樣做似乎不太容易,但我們要抓住「花時間在一起」的精神。

第一世紀的猶太人如果想要成為拉比的門徒,必須告別家人,辭去工作,一天廿四小時和拉比同進同出。邊教邊學,邊讀書邊工作,邊討論背誦聖經,邊應用在生活中。我們花時間與門徒在一起,不一定每次都要查經禱告,也可以聊天、吃飯、打球、看電影、討論問題、讀書分享或一起服事,有很多方式可以讓彼此的生命有交集。生命有交集,門徒才帶得動。

二、支取永不匱乏的能源

1.恩典的能力

保羅說:「你要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起來。」(v.1)。比較準確的翻譯是:「你要在主耶穌的恩典裡得著能力,成為剛強的人。」基督的恩典是永不匱乏的能源。保羅知道自己不久就要為主殉道,不能一直陪伴在提摩太身邊,因此他提醒提摩太,要懂得支取屬天的能源。再偉大的屬靈導師都會離開我們,唯獨主耶穌永遠與我們同在。換句話說,門訓關係不能取代與主耶穌的關係。

2.恩典的時間

帶領門徒由不成熟邁向成熟,須給予恩典的時間,因成長需要時間。如果說恩典是用無條件的愛去接納一個人,恩典的時間就是寬容門徒的不成熟,等待他成長。好像浪子回頭的比喻,慈父用無條件的愛與接納,包容令他傷心的浪子,讓小兒子自己去體會生命的悲情。

帶門徒也是一樣,要有耐心,給不成熟的門徒第二次的機會。香港王利民牧師專門作邊緣青少年的工作,帶領那些奇裝異服、抽菸喝酒、吸毒鬥狠的年輕人信主。信主後,馬上門徒訓練。有一次他看到一位門徒偷抽菸,本想罵他,轉念一想把他叫過來,輕聲問他:「信主後還抽菸啊?」他回答:「我比以前已經少抽很多。」王牧師就鼓勵他,肯定他的進步。後來這位門徒戒菸成功,並幫助許多有同樣問題的青少年。

                                                            (待續,摘自: 2018靈糧季刊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