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靈糧堂 劉群茂牧師
路加福音 17:11-19 耶穌往耶路撒冷去、經過撒瑪利亞和加利利。進入一個村子、有十個長大痲瘋的迎面而來、遠遠的站。高聲說、耶穌、夫子、可憐我們罷。耶穌看見、就對他們說、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他們去的時候就潔淨了。內中有一個見自己已經好了、就回來大聲歸榮耀與 神。又俯伏在耶穌前感謝他.這人是撒瑪利亞人。耶穌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麼.那九個在那裏呢。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 神麼。就對那人說、起來走罷.你的信救了你了。
人生在世,「態度」常常決定我們的未來,你若要做一個心靈豐富的人,就必須要做一個感恩的人。「感恩的心是無價之寶」有位醫生蓋了新家,在大廳中擺著粗糙的木頭,人問為什麼?回答說「這可是無價之寶」,有次免費醫治了一位原住民,回去之後他走了四小時的路,挑來自己砍、曬乾的木柴,做為醫病的感恩禮物,人說這木柴實際的價值不高,跟新房子也不搭配,醫生回答「木柴雖然不值多少,但感恩的心卻是無價之寶。」人對感恩的人都如此看重,神豈不更珍惜感恩的人。從這段經文我們有三點學習:
一、 忘恩的人
向人表達感恩是理所當然的,然而現在許多人失去這個能力,反而需要教導。聖經中這十個人的經歷都一樣,但只有一個人看自己的病好了,歸榮耀給神,以致耶穌很驚訝說:潔淨的不是十個人嗎?
紐約有個輔導義工,義務幫5000人找到了工作,但只有6個人回來感謝他,比例低於耶穌。密西根州有次船難,一個游泳教練一口氣救了23人,記者問「這次船難事件,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他低頭想了想:「沒有一個人回來感謝。」比例是0。
我們常把好事的發生,TAKE FOR GRANTED當成理所當然的,每天清晨陽光普照,你會向神感謝嗎?牧師清晨到教會這一小段路,心裡充滿感恩。經歷過疾病,真的為每一頓飯感恩。師母常常嘆息:「都是感謝呀」,走進家門,就感到很感恩。你常為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事感恩嗎?
有個四歲小女孩跟著媽媽上街,攤販送他橘子,媽媽提醒:要記得向叔叔說什麼?「把皮剝掉!」這種自我中心的心態,是否就是讓我們遺忘感恩的原因。楊寧亞牧師說:「認為自己不配的人才會感恩」。撒瑪利亞人,為什麼這麼強烈會感恩?猶太人認為先知醫治是常有的事,身為上帝的選民,上帝醫治他是正常的。撒瑪利亞人是外族人,認為自己根本不配這些,才會如此強烈的想感恩。
兒女們認為父母為他們做這些都是應該的,欠他的,為什麼會這樣想?「誰叫他們要把我生下來?」。有家長中午為孩子送便當,「媽媽你怎麼這麼慢來呀?讓我在太陽下等那麼久」兒女這種態度要怪誰呢?要怪父母自己,太過縱容寵愛。這樣的孩子長大去上班,就會對公司也沒有感恩的心,對國家、教會、也是如此。他們不想若沒有這些環境,讓我們可以這樣放心無後顧之憂,怎麼可能有機會賺錢。
今年讓我們創造一個新的氣氛,「寫信給老闆(員工)」!即使他罵你,這是讓你進步,更要感謝他。當一個人認為所得的,是自己該得的,就不會感恩了。「配與不配」真的是感恩的關鍵。「那九個在哪裡呢?」你是忘恩的90%?還是感恩的10%?為著人做在我們身上的,向他感恩。不做忘恩的人
二、 感恩的人
這十個人「去」的時候就都潔淨了,只有這人「見」自己好了「就回來」。這個人是在去祭司的途中,看到自己就好起來了,這時候你面對兩個選擇:是選擇去找祭司得到許可證呢?還是要回來看耶穌呢?找到祭司後,可能耶穌就不在那邊了。我們很有理由推論耶穌不會一直待在村莊外邊,等著人回來感謝祂。許可證很重要,代表的是社會的接納,但這個人抓到機會表達,越過自我中心、自我需要,向耶穌表達,耶穌一定會視之為「無價之寶」。
(待續,摘自: 士林靈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