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 林瑋玲老師
早年,曾經在大型聚會結束,從靈糧山莊走至萬美街時,遇見面容嚴肅、正在發放單張的主內人士,當下我以為是福音單張,所以禮貌性回應。然而仔細一看,內容卻是呼召我們速速轉離錯誤教會,以免落入萬劫不復的地獄火湖。類似情境也不陌生,就是:騎著腳踏車的年輕外國摩門教宣教士,禮貌地發放傳單,甚至連基督徒也不放過,總會努力地勸你要讀摩門經,接受他們先知的教訓。
也許這時代大家對教會歷史普遍陌生,並不覺得對信仰有何影響,認為以上的經驗只要迴避,似乎日子不會有何差異。事實上,今日這類的影響大多轉為網路搜尋的相遇,特別對信仰有些好奇與認真的人,比冷漠者更可能遇見一些看來似乎不錯的基督教網站,一旦涉入卻說不出是哪裡不對勁。
到底正統與異端的信仰是如何定義?沒有人真的認為自己的信仰是錯誤的。當每個教派都自認為正統,都有自己的「正統」,「正統」這個字就變得毫無意義。後現代的多元主義就是這麼「廣結人緣」,然而這絕對不是初代教會先賢們所樂見,因為這是他們用生命與許多代價傳承給我們的。
初代教會對信仰的態度
首先,使徒們對於當時的異端有黑白分明的嚴格分別。因為當時主要有兩大類別的異端:猶太化異端,及希臘化異端。前者是信耶穌的猶太人,堅持摩西律法是一切,要求教會所有人包括外邦入教者都該嚴守摩西律法,例如男子的割禮。這促成了教會第一次的政治性行動──耶路撒冷會議,同意信主的外邦人不必守割禮(參徒十五19)。然而,就像後來的幾次大公會議,縱然是使徒過世後傳承的各地主教聯合的會議,總有人不服、不遵守。
因此,保羅對於一些不服耶路撒冷會議決議,不斷在教會間製造問題,強調一定要守全律法才能得救的人,口出重話,說這些傳「相異」於使徒所傳福音的,是「可咒詛」的(參加一8),並且「是與基督隔絕,從恩典中墜落」(加五4)。而使徒約翰的書信,對當代的諾斯底主義(不相信基督是完全的人)也大篇幅談論「道成肉身」的奧祕,見證神如何成為「可見、可摸」的人子耶穌。(參約壹一1~3)
其次,在後使徒時代沒有了信仰見證權威的使徒們,基督信仰極可能因為錯謬的傳播,使耶穌變成千種版本的奇怪彌賽亞。這便是初代教會在羅馬政權幾次大逼迫,刻意消滅基督教的外患中,仍毫不妥協地對付著更可怕的「內亂」——各種的異端。
二世紀偉大的殉道者,示每拿的主教波旅甲(Polycarp66-155AD.),曾追憶自己跟隨使徒約翰做門徒時,在以弗所的羅馬浴場外遇見當時知名的諾斯底主義者,約翰就立刻說:「我們走吧!因為真理的敵人在裡面」。若不是初代眾教會領袖們,尤其是使徒們的傳人(後來多為各地主教),在內憂外患中以生命與不懈的論辯,共同見證純正的信仰,今日恐怕難有「正統」基督信仰了。
當然,這也見證我們的神是歷史的主,奇妙地以主教們的見證、正典(新約)的確立與信經的形成,保守了我們對基督與福音的確信。
(待續,摘自: 20190217靈糧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