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信仰正統嗎?(二)】

    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  林瑋玲老師

正統信仰的定義

今天如果要分辨我們信仰基督的正統性,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以「使徒信經」來檢測。

著名的聖經學者巴刻(J.I.Packer)在《基督徒須知》的序言中這樣說:「當有人問及基督教信仰的時候,我們很自然會請他去讀聖經,並且盡快帶領他接受耶穌基督作他個人的救主。這種做法很對,不過還有一個一石二鳥的方法,就是請他去研讀使徒信經,作為研讀聖經的事前準備,這樣也可以讓他分析一下基督教信仰內容,作為他相信基督的根據。」

信經的地位僅次於聖經,源自拉丁文即「我信」,意思是基督徒宣認相信教會所認可的最基本信仰,是傳統基督教的權威性基本信仰綱要。「信經」的出現,正是因為耶穌離開後,歷史上不斷出現對耶穌與他的教訓的各種個人的「感動與領受」。初代的教會領袖、教父們,為了對抗各種的異端,尤其是當時流行的希臘諾斯底思想,便產生了信經。使徒信經雖不是使徒所寫,卻是第二世紀就已經出現雛形,用在受洗時讓信徒信仰告白,到第七世紀才演變成今日使徒信經的樣式。歷史上一共有七個信經,都是經過大公會議就著聖經與神學思考,辛苦長年甚至數十年辯論而定讞的。

今天我們可以感性地敬拜「神而為人」的基督,帶著單純的認識與崇敬,這樣的浪漫與感性也許很難接受信經這些信條背後的思辯過程,而認為這些會議枯燥乏味。但對早年的基督徒,他們的感受是超過感性的。「理性而有智慧」,對他們來講幾乎是種「道德責任」,對他們來說,這才是真正的「敬虔」。神學的英文theology是由theos-God加上logos-word,rationalthinking而成。神學本是理性的思考神,努力地將所信解釋出來。錯誤的思考就成了「壞神學」,也就是「異端」。因此,理論上我們的信仰歷程,難免可能有不準確的「小異端」,甚至現在還存在著不準確的部分。

其實,這就是掃羅之所以變成保羅的過程。因此,向對的人學習十分重要,這也是保羅勸勉提摩太的。初代教會領袖們,在政治上沒有穩定被接納的情況下,隨時有著因為見證信仰而犧牲的預備。同時,面對錯謬的信仰,沒有不理會的奢侈空間。今天我們可以自在地閱讀聖經,宣讀使徒信經,實在應當感念前五世紀先賢們辛苦種樹所留的基業。

(完,摘自: 20190217靈糧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