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靈糧堂 周巽正牧師
我發現自己跟父母親互動的時候,很容易不耐煩,甚至當我手機螢幕顯示來電是「爸爸」,我裡面就有一種不耐煩的情緒和氣。我曾經分享過,我父親是屬於典型華人的父親,不太會表達情感,但神在我父親身上做了很多感變,所以他現在很常打電話給我。我有時候看到他打來,我就會不耐煩、冷淡地說:「喂」,但每次掛掉電話後,我都覺得很後悔,覺得我自己是牧師,而且我最愛講的信息就是「天父的愛」,最愛分享的就是如何擁有兒子的心;所以我心裡很衝突。我問神,我的心到底怎麼了?我就默想了這兩節經文: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六4)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西三21)
「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六4)這節經文很弔詭,通常在教訓跟警戒當中,孩子會被惹怒,父親的火氣就上來。怎麼可能又教訓又警戒、而不惹怒孩子?我問主,到底這個「氣」是什麼?
一、「氣」是什麼?「氣」從哪裡來?
1.華人文化──羞恥心與「氣」
有一本書叫做《脆弱的力量》,這本書的作者BreneBrown,他專門研究「羞恥」。這本書不是屬靈書籍,但是神讓我讀了很多他的著作,所以當我禱告的時候,神就帶我回到這本書裡,我開始思想這個「氣」是怎麼來的。其實華人文化是非常帶有羞恥的文化,意思是,我們成長的動機跟動力是來自於羞恥感。為了要讓孩子成長,我們就用羞恥的方式教導他們,讓他們感覺「不要羞羞臉喔」,所以他們就會做父母想要他們做的事。
2.「氣」與武裝防備
在一個羞恥感的文化中,我們成長的驅動力是來自於羞恥。所以這個氣不是情緒,也不是一種怒氣,我給這股氣一個更好的解釋:它是一個「武裝的防備」,甚至在我們成長過程當中,它成為一個保護我們的機制。所以在我要接電話之前,為什麼我會有不耐煩和氣的感覺?因為從小到大我已經被訓練了面對接下來的互動,是一個帶著羞愧的互動。
舉一個羞恥文化的例子:當我的女兒Abby剛出生時,我的妻子在家裡坐月子,請了一個月子婆。有一天,我在房間裡跟Abby玩,我跟她說:「Abby妳好可愛,妳好乖喔。」此時月子婆突然衝進房間說:「你不可以跟她說她很乖。」我就說:「為什麼我不可以說她乖?」月子婆說:「當你跟她說她很乖的時候,她晚上就會變得很不乖。」當下我覺得很莫名其妙,但這就是華人根深蒂固的羞恥文化。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也常不經意地把這種觀念帶給他們。從小,當他們玩得很開心的時候,我心中就會出現恐懼,就跟他們說:「可以了,停下來了,因為等下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會樂極生悲。」所以他們從小就知道樂極生悲這個成語,連小兒子Reily三歲時就知道。一件事情發展太好是不可以的,因為我們心裡面隱約覺得,接著會發生不好的事情。
(待續,摘自: 20180624靈糧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