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靈糧堂 周巽正牧師
一、「氣」是什麼?「氣」從哪裡來?
3.BreneBrown在「脆弱的力量」書中一個對國中生的研究,提到「融入與歸屬」的差別
「歸屬」是身處在你想待的地方,而且那些人都很想要你在那裡。「融入」是身處在你真的也很想待的地方,可是那些人不太在乎你是否真的存在。「歸屬」是因為你的本質而接納你,「融入」是你要跟別人都一樣,才能被接納。「歸屬」是可以做自己,「融入」是必須要跟其他人一樣。這項研究最後的結論是,這些孩子都說,在學校裡沒有歸屬感是很辛苦的;但是他們都同意,在家裡沒有歸屬感更辛苦。在家裡面為什麼會沒有歸屬感?第一,他們辜負了父母的期待;第二,無法如父母期待的那麼受歡迎、不像父母那麼聰明、不擅長父母會做的事、父母不喜歡自己喜歡的事。我們的成長背景中,這是我們所熟悉的。所以當父母打電話來的時候,我們不知道這次又要被挑剔、嫌棄什麼。聖經上說,當我們養育孩子的時候,尤其是我們當父親的,在養育教導孩子時,卻不惹他們的氣,意思是說在教導過程中,不讓孩子的防衛機制啟動。
BreneBrown的書中,有段話能夠很貼切地解釋這段經文:「我可以在不羞辱、責怪你的情況下,要求你負責。」我想這是我自己正在學習的功課。
二、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兒女,又不惹兒女的氣:如何卸下盔甲──武裝防備?
本來Abby跟Zac她們有機會在紐西蘭的一個教會學校上兩週的課程。Abby很興奮、很期待,我從來沒看過她那麼想要做一件事。可是後來她告訴我:「爸爸,我真的很想去,但是我很想問,他們有沒有體育課?」我說:「每個學校都有體育課啊。」「那他們會玩球類運動嗎?」我說:「應該有。」她說:「那我不去了。」連續兩天,她表示如果沒有體育課,也沒有打球的課,她就去。最後,她告訴我,為什麼不喜歡球類運動;因為在班上每次要玩球類運動就要分隊,她都是最後被選的,每次只要打不好,其他的同學就會怪她,因此她不想打。面對她這樣勇敢的分享,我卻不知道要講什麼,所以我就做了一個典型的華人爸爸會做的事,我說:「妳想太多了啦,別怕,沒事。」然後我就走了。
當我在準備這個信息時,主就讓我想起我跟她的這個互動。為什麼我會跟她說:「沒事啊」,因為某種程度,我也不想繼續談下去,因為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也曾經歷過一模一樣的事情;我13、14歲時去美國,那時候個子非常矮,每次體育課時分隊,我總是最後被選的。所以我明白Abby的經歷,但是當她脫下她的盔甲跟我分享的時候,我不敢脫下我的盔甲,因為那也是我過去的羞愧,我還沒有走出來,用自己的方式壓抑;我不敢脫下我的盔甲跟她分享,可是當看見自己的孩子在經歷那種傷痛,那個痛比我自己痛還要痛。可是在那個當下,我選擇穿上我的盔甲。
主提醒我,有一天晚上,我在哄Abby睡覺的時候,我跟她說:「妳記不記得在紐西蘭的時候,妳說妳不想上體育課?」然後我就把我自己的經歷跟她分享。我分享的過程中,她的眼睛亮了起來,她覺得爸爸懂耶!就在我跟她分享我心裡最脆弱的部份時,我可以看到那個盔甲正在融化,那個氣正在消失,我可以感覺到彼此關係的親密。我跟她說,爸爸走過,雖然還沒有真的走出來,但是我們可以一起走,至少她可以知道她不是一個人。
親愛的弟兄姊妹,今天我用很多自己的親身經歷,跟大家分享我的體會:「氣」會使親子之間的心疏離,有防衛;惟有回到父神無條件的愛裡,才能拆毀中間阻斷的牆,挪開所有的羞辱與定罪。當身為神兒女的我們轉向父神,生命被醫治,心就會轉向我們的兒女,兒女也會轉向我們。讓我們與父神的心緊緊連結,並願意照著主的教訓養育兒女,在愛中不惹兒女的氣。
(完,摘自: 20180624靈糧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