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禱告-活出天國文化的動力(二)】

台北靈糧堂主任牧師 區永亮牧師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

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給他蛇呢?

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麼?所以,

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七7~12)

一、禱告是神塑造神兒女的一個過程(v.7~8)

1.禱告不僅是一個「行為」,更是一種態度

禱告不是宗教行為,是與主面對面。神在尋找敬拜和禱告的人,對神有真正的敬畏、害怕又愛慕之心,而禱告是神要幫助我們調整自己的生命,所以禱告的態度很重要。

「祈求」代表有需要,因為知道自己是不足和不能,所以向神求。你到神面前時,是用祈求的態度嗎?你真知道自己有需要——無論工作或跟人相處,都需要從神來的智慧和溫柔嗎?你夠謙卑嗎?因此,即使我們能夠完成,但是因為知道能力、才幹、資源,都是神預備的,所以願意尊主為大,凡事先問過神才去做。

2.禱告的深度顯出我們對神的渴慕

「尋找」是,當我們向神禱告祈求後,事情沒有發生,或是發生的結果跟所想或預期的不一樣,因此鍥而不捨地求問神:「為什麼沒有發生?是我錯了嗎?是否我的方法不對、動機不對?我太急了嗎?」這代表禱告的真誠。

我以前在職場上班時,有一天開車途中突然想到一件事情,就問主:「主啊,剛剛我有把某某事情帶到祢面前禱告嗎?」主問我:「你覺得呢?」我說:「我記不得了。」主說:「你記不得,我怎麼會記得呢?」我們不是沒禱告,但禱告也常常只是一個形式:「神啊,我交託給祢,但是事情發不發生都無所謂,給不給也無所謂。」

你有沒有努力「尋找」?如果求了一兩次,神不給,就放棄,有可能是因為目標不夠清楚,或是所求的價值不夠貴重。我們的禱告要有真實的渴慕。如果沒有發生,一定要問「為什麼」,而過程當中需要調整的必定是你我。

3.禱告使我們進入神的心意

「叩門」是主動積極的態度,代表落實。這表示已走了一段路,過程中越來越清楚、有把握。神定意把祂要的給我們,而不是我們自己要的。當神開了門,我們是否願意順服神的帶領走進去?即使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還是因為與自己的想法不同,堅持不肯進去?

Dennis牧師最喜歡講,禱告要deeper。意思是當你知道這是神的心意,而神要帶領你進到這個心意當中,所以禱告就更深入,期待事情要發生。神有祂的時間,雖然你在過程當中還不清楚,事情看似停滯,但要恆久忍耐。在禱告時,第一要留意神的心意是什麼;第二要留意神的方法;第三要摸著神的時間。唯有親近神,才會知道神的時間,所以要跟隨神的帶領。

禱告使我們進入神的心意。經過這樣的操練,我們能明白神的心意,開始與神同行;不僅得安息,更是得享安息,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觀——不再埋怨、批評論斷,而且特別喜樂、有盼望。所以,禱告不在於有沒有事情發生,而是我們的生命先被改變,讓生命更多像主柔和謙卑,能以主的眼光看待事物、處理問題。

「神同在、神同行、與神同工」與「祈求、尋找和叩門」是分不開的。祈求、尋找、叩門,能讓我們摸著神的心意,當我們知道所求的是討神喜悅的,神也啟示我們事情會發生,我們要預備好走進神的心意。在禱告過程中,要調整腳步、方向與神一致,尋求走在神心意中,就會越來越靠近神的心意。

(待續,摘自: 2020靈糧季刊第三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