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台北靈糧堂 周巽正牧師 )
台北靈糧堂是個多元的跨世代團隊,彼此的價值觀、背景、理念都不一樣,而每個人看事情、
想事情都可能會有盲點,因此在對齊神和彼此對齊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謙卑下來聆聽不同人
的經驗、智慧,彼此互補,並學習彼此尊榮。
「我有可能會出錯」所以需要聆聽彼此的聲音
歸零在禱告中與神對齊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創十二1)
從去年十月,透過創世記十二章1節的經文,我們讀到神指示亞伯蘭,他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神所要指示的地去。我們所領受的是,神要帶領我們走沒有走過的路,所以我們必須和神的約櫃、神的同在對齊。「離開」意味著我們需要放下所熟悉的一切,包括放下過去的成功、模式、許多東西,「對齊」其實是一段歸零的過程。2021年初,透過21天的禁食禱告,神帶領我們更深在自潔的運動中與祂對齊,這既不是一個策略,也不是在刻意的規畫下所促成的,而是神親自在教會中開始的工作,我們只能夠跟上神的腳步。上半年的主日崇拜信息都環繞「主禱文」這個主軸,透過這一系列的信息,我們更盼望所有弟兄姊妹、福音中心,都能一起走進這個禱告運動中,一起與神對齊。
從「I Could be Wrong」的心態出發
台北靈糧堂的總部有不同的牧區與部門,另外還有35間福音中心,同時,我們的全職團隊也是一個跨世代的團隊,不只是兩代,而是由跨越四代的同工所組成。我們的價值觀、背景,理念都太不一樣了,要看見神在台北靈糧堂的工作落實在每個環節中,其實也是一個需要對齊的過程,不只是跟神對齊,我們彼此間的對齊也非常重要。但是怎麼樣才能對齊?前段時間我參加靈糧網絡的會議時,有位師母分享了自己參加教育論壇的得著,其中一個觀念很深打動我的心,她提到在教導下一代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想法是:「I could be wrong」,也就是「我有可能是錯的」。為什麼這個功課如此重要?當我們在溝通時,特別是跨世代、跨部門的溝通,如果出發點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所以你要聽我的」,一心只想要說服對方,這樣的溝通中常常很難對齊。但是在與人溝通時,如果能想到「我可能會是錯的」,就更容易聽見對方想傳達的想法。尤其每個人看事情、想事情時一定都存在盲點,因此我們需要學習謙卑下來聆聽不同人的經驗、智慧,甚至去聆聽比我們年幼的世代。於是我明白,真正的對齊是:「我還是有自己的主觀與想法,但是我知道自己可能會有盲點,在彼此溝通時,我去聆聽你的角度、了解你的眼光,進而發現我的盲點。」當我開始抱持這樣的出發點,甚至連在與我的孩子們互動時,都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東西。
從盲點看見互補的可能性
這樣的想法,也能幫助我們不去論斷,不僅不論斷自我、不論斷別人,也不彼此論斷。如此便能在不同世代、不同部門的互動中建立起互信的機制,學習彼此尊榮。曾經有一次,我對一件事情已經做出結論,卻在與我們的團隊討論後才發現其實在判斷過程中我遺漏了一些資訊。我非常感謝神,藉著團隊的幫助,我不僅找到自己的盲點,還有機會即時做出修正。如果每一次的會議,我都知道自己有可能會是錯的,會議中的討論就會變得非常有價值,也會成為與神對齊、與彼此、與不同的意見對齊、更是與不同世代對齊的機會。台北靈糧堂因著神的恩典能夠發展成為這樣多元而豐富的團隊,如果有一段過程,幫助我們學習認知到自己的盲點其實是能讓彼此形成互補的機會,每個人的眼光會豐富、看事情的角度也會更加寬廣。 (完,摘自: 2021靈糧誌6月號)